我院助理教授呼倩与合作者论文《早期父母外出务工经历对个体收入的长期影响》在《经济学(季刊)》2024年第24卷第3期发表。
改革开放尤其是上世纪80年代经济体制改革之后,大量人口从农村流动到城市,开启了中国人口大迁移的时代序幕。可以说,对伴随改革开放及之后出生和成长的子代,父母外出务工是其童年时期普遍而广泛的成长经历。若干年过去,这种童年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经历是否在他们的长期生命历程中激起涟漪?譬如,使他们区别于同龄人中未曾有过这种经历的人群?甚至影响他们的长期福利表现?
为此,文章首先利用CHARLS 2014年中国居民生命历程调查和2018年调查数据,构建了一套包含子女早期父母外出经历和其成年后经济社会表现的数据集。研究对象限定为出生于1965-1995年且父母家庭所在地为农村的子代。为解决迁移行为的内生性,本文主要以1984年户籍制度改革为拟自然实验,构建子女童年时期父母外出务工的工具变量。此外,针对外出决策的自选择性以及由此导致的不可观测的异质性问题,本文进一步采用倾向匹配得分方法和控制函数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
研究发现,童年时期经历过父母外出务工的子代成年后普遍比未有此经历的人群具有更高的收入水平。具体而言,父亲外出务工对子女长期收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母亲的影响则不显著。分成长阶段来看,母亲于子女0-5岁期间外出对子女长期收入水平具有显著的负向影响,而父亲并未展现出这种阶段性影响特征。这种母亲在婴幼儿早期照护缺位的负面效应,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我们可以从传统家庭分工视角去理解父母外出影响的异质性。作用机制方面,文章发现父母外出务工通过优化家庭禀赋从而实现为子女个人资本赋能的方式,最终使子代长期受益,本文总结其为“家庭禀赋的补偿效应”和“个人资本的财富效应”。
在学术层面,本文是对已有早期经历长期效应在中国人口大迁移背景下的重新适用,也是对既有流动和留守儿童问题基于长期生命视角的延展窥探。在现实层面,迁移的代际影响关涉经济社会流动性,对其进行探索研究,将在全面激发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现实实践中为我们提供更加开阔的路径索引和政策启示。
本研究受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23CJY046)和中央财经大学“新苗学者”支持计划(XMXZ2313)的资助。
经济学(季刊)第24卷第3期(总第100期)目录:
https://mp.weixin.qq.com/s/PgxiksGLMLIfuLrb6ts-uw
供稿:呼倩 审核:赵国钦 编辑: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