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作交流

当前位置: 首页 > 合作交流 > 合作交流 > 正文

王遥研究员受邀出席2025第四届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

发布日期:2025年05月26日   浏览次数:[]

2025年5月22日,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和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共同主办,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中节能生态产品发展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和新浪财经承办的第四届气候投融资国际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开幕式上,生态环境部党组成员、副部长李高,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国有重点大型企业监事会原主席赵华林,北京市人民政府副秘书长丁章春为大会开幕致辞。开幕式由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副理事长、秘书长夏祖义主持。

主会场主旨演讲环节由中国循环经济协会会长、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朱黎阳主持。中国人民银行研究局局长王信,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社会责任局局长李军,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家节能中心主任刘琼,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廖家生,前智利环境部长、全球甲烷中心首席执行官Marcelo Mena-Carrasco,亚洲开发银行驻华代表处首席代表Safdar Parvez和中国银行党委委员、副行长武剑分别作了主旨发言。

财经研究院研究员、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受邀出席高端对话环节,与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政策研究司原一级巡视员叶燕斐,中国节能环保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常委、总会计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朱庆锋,国际可持续准则理事会主席特别顾问、国际财务报告基金会北京办公室主任张政伟,世界自然基金会(瑞士)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卢伦燕等领导专家一道围绕“气候投融资激活新质生产力破局起势的路径”,以及“进一步深化国际合作效能的优化策略”等热点问题展开深度探讨。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理事、中国环境科学学会气候投融资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孙轶頲引导讨论。

王遥研究员在发言中表示,政策研究和能力建设是推动气候投融资发展的基石。在政策研究方面,经过近年来的不断积累,各试点城市在政策理解、部门协同、信息平台建设、金融工具创新等方面都有了显著提升。同时,新的挑战也在显现,例如气候投融资标准的规范应用、统计制度的建立、适应型投融资机制的推进等,都是当前和下一阶段急需破解的难点。但这也代表着气候投融资进入了更深层次的发展阶段。在能力建设方面,地方生态环境、财政、发改、人行等部门在制度理解和实操能力方面仍有很多提升空间,尤其是在跨部门协同推进项目遴选、政策支持、数据统计、碳效益评估等方面,普遍存在人才、知识与机制上的断层。中财大绿金院支持了青岛西海岸新区气候投融资试点建设,在此过程中,系统开展了多轮培训,涵盖可持续金融的各个方面,还作为专家团队协助其制定和优化地方气候投融资入库标准,建立了项目筛选机制,推动其气候项目识别工作从“原则层面”迈向“操作层面”。

针对如何推动打造气候投融资多方参与协同的“生态圈”,王遥研究员指出,一是应推动建立的气候投融资试点协作的联盟以及政策研究与能力建设平台。目前各个试点在发展过程中都取得了积极的成果,也遇到了共性的以及差异化的问题,强化试点间的交流协作,以及协同开展政策研究和能力建设是能够最大化我国气候投融资发展效益的关键举措。二是应系统梳理并优化地方气候投融资试点的标准体系,推动制定一批基础性、通用性的评估指标和操作规范,为各地开展项目识别、碳效益评估、融资设计等工作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工具包,切实降低制度试错成本。三是应构建可持续、可更新的能力建设机制,围绕新质生产力的培育,深化交叉学科融合,加快培养复合型人才;同时拓展实务赋能场景,以项目为载体,以金融为牵引,推动高校与金融、企业深度联动,打造气候投融资人才成长的全链条路径。

本次大会以“碳路绿融·聚势破局:气候投融资赋能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包括主会场和六个平行会场,围绕气候投融资试点的先行先试与未来新程、迈向COP30:金融加速推进全球气候行动、金融精准支持绿色低碳发展、碳市场助力低碳转型的进展与挑战、创新驱动未来:可持续信息披露赋能绿色转型和科技金融赋能气候变革 技术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等多个重点议题全方位、系统地探讨了实现气候投融资赋能新质生产力的途径和方向,为新质生产力破局发展提供创新策略工具箱和系统性解决方案。



供稿:双碳中心 审核:赵国钦 编辑:王萌

关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