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3日,首届中德金融主题日“经济展望与跨境机遇”研讨会在北京成功召开。本次会议由中德商会、北京德国工商中心、德意志交易所主办,汇聚金融专家、行业领袖及企业代表,共同探讨最新的市场趋势、监管动态以及金融合作的机遇。财经研究院博士后刘炳材受邀出席,并于“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产品”圆桌讨论环节做分享。
会上,来自中国德国商会、北京德国中心等领导做欢迎致辞;德国巴登-符腾堡州银行(LBBW)企业并购亚太区主管Michael Niederberger、德意志银行集团中国区首席经济学家熊奕、德交所集团北京代表处首席代表朱镜宇、安顾方胜保险经纪总经理张琼做主旨演讲。

在“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产品”圆桌论坛上,刘炳材博士后与博鳌亚洲论坛研究院副院长曹莉、德交所集团首席可持续发展官Christina Sell、中国银行法兰克福分行公司金融部副总经理Felix Walter等专家一道围绕中德绿色金融和可持续金融发展情况及有关合作展开讨论。
圆桌论坛中,刘炳材博士后从绿色金融标准协同、产品创新和能力建设三个方面介绍了中德绿色金融合作成果。他表示,从2021年可持续金融国际平台(IPSF)发布的《中欧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CGT2021),到2022年的《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更新版(CGT2022),再到2024年由中国人民银行、欧盟金融服务与资本市场总司(FISMA)和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共同编制的《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CGT),该标准融合了中国、欧盟、新加坡各自目录的特点和优势,对推动国际绿色投融资合作、引导跨境气候投融资活动、降低跨境交易的绿色认证成本具有重要意义。M-CGT标志着全球绿色金融标准进一步统一,推动了全球绿色金融标准之间的可比性、兼容性与一致性,并有望吸引更多的国家参与多边共同目录的开发。
同时,刘炳材博士后展望了全球南方国家可持续投融资的中德合作前景,他指出,德国在债务发展置换项目的丰富经验可以为中国运行类似项目提供宝贵指导,同时,中国在全球南方国家的可再生能源投资也可吸引广大德国企业参与。双方在技术、资金、对外交流等方面均有机会展现长远的互补效应,携手为全球可持续发展进程做出卓越贡献。
本次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德金融机构、企业代表、可持续金融领域专家、智库、双碳领域相关的服务机构50余位代表参会。
供稿:双碳中心 审核:赵国钦 编辑: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