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数字化转型大潮迭起,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为代表的数字技术崛起。如何充分利用数字技术不断推动社会进步成为重要课题。
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陈波副研究员在近日接受《中国经营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当前疫情防控既是危机,也是数字治理的重大转型机会,其将对我国数字治理能力的提升产生深刻影响。
创新性数字化防控亮相
当前,数字科技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建立健全大数据辅助科学决策和社会治理的机制,推进政府管理和社会治理模式创新,实现政府决策科学化、社会治理精准化、公共服务高效化。
“从此次防控工作中大量调用各种数据和数字化资源,快速形成应对方案中,就可以看出数字化已经成为本次工作的重要特点。”陈波举例道,在全球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使用如此大规模的数字化协作模式进行疫情的综合防治工作,是前所未有的。
在陈波看来,当前防控模式与2003年非典时期已产生显著差别。其创新主要体现在三方面,首先是本次防控大量运用数字化技术进行疫情走势的研判,例如高铁、航空、地铁、高速公路等有关部门相互协作,实现数据共享,通过公共交通数据分析人员的流动情况,为疫情防控对策的制定提供实时的数据支撑。“多部门快速建立联动关系,体现了当前我国政府部门的数字化水平有了长足发展。”
“在此基础上,一方面,综合运用移动互联、物联网、大数据技术,实现对人员体温的快速检测、上报和及时追踪,对具体的疑似和确诊人员进行路径分析和易感人群隔离,并形成行动方案,将传染风险控制在尽可能小的范围内,避免更大的社会损失。另一方面,借助于互联网平台疫情信息披露更加快速和准确,增加了政府的透明度和公信力,在谣言管控方面进步很大,避免了无畏的社会恐慌。值得称赞的是,武汉火神山医院建设过程创新性地采用了‘云监工’模式,获得了网民认可。”
把握5G网络建设红利期提升治理能力
陈波同时也表示,此次防控工作也带来了许多需要深入思考的地方。例如,各地方间数字化水平存在极大差距,部分地区在信息上报与流程处理时仍然采用原始的纸质方式,降低了防控工作的执行效率等。
但不容忽视的是,大数据、物联网、5G等技术的加速渗透,正在飞速改变这一局面。
陈波指出,本次疫情事件将对中国数字治理能力的提升产生深刻的影响,既是危机也是重大的转型机会,它将从根本上影响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公众的行为模式,推进中国全社会的数字化转型。
对于数字化治理的关键,陈波认为,其核心逻辑是基于“e公民数字技术”,构建所谓数字公民镜像,即打破跨部门的数据鸿沟,实现统一的公民数据共享和安全保护标准。例如将公安身份数据、通信用户数据和金融信用数据进行融合,构建统一、权威、可信的统一数字身份服务体系,以5G网络的建设红利期为契机快速构建一个有序健康的数字化社会治理系统。
在构建数字化网络方面,陈波建议,应从政府、企业、社会三方的布局来看:积极推进政府向数字化执政能力的提升;大力推动企业向数字化运营能力的转型;全面促进社会向数字化管理能力的转变。
陈波解释道,“具体来看,政府的数字化建设应当从重视基础设施投入向重视数据场景应用的思路转型。政务数据是我国数据资产的核心内容,这些数据的应用具有巨大的经济社会价值,其开放共享和开发利用对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而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是数字经济的核心逻辑,以互联网企业为代表的科技企业已经走在了数字化转型的前沿,但是仍有大量传统企业有待进行全面的数字化改造,其中最大的障碍是成本和人才。”
在成本与人才痛点问题上,陈波认为,其可以通过构建良好的数字化营商环境,大力推进数字化人才的培养工作两方面加以解决。
“此外,本次疫情的防控体现了群众参与的力量,防控措施精准地覆盖到每个社区和村庄,数字化实名网络在社会公共事件处理上体现出了巨大的潜力和价值,但是也存在重大的风险隐患,因此可以e公民数字技术为基础推进公民数字身份体系的建设,逐步解决数据隐私保护和公共安全管理之间的矛盾,构建良性的数字经济底层逻辑。同时,应大力倡导在线教育、在线办公等新型的工作学习模式,以效率提升降低疫情对经济的损害,加大数字化社区和数字化农村的建设工作,提高公共服务的数字化水平。”陈波补充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