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7日上午,澳大利亚政府国库部驻中国高级代表、澳大利亚驻华使馆国库部公使衔参赞David Osborne先生,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国库部参赞James Hunter先生,澳大利亚国库部经济分析师谭曲鸿先生,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一等秘书(经济)Rick Hanson先生到访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双方围绕可持续金融议题进行交流座谈。财经研究院研究员、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院长王遥,副院长崔莹,澳大利亚西澳大学教授钟锐等参加本次座谈。

王遥研究员对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国库部的专家来访表示了欢迎,并介绍了中国可持续金融发展近况及相关国际合作。她表示,中国始终致力推动双边与多边可持续金融合作机制的深化,积极推动国际标准共建,为全球可持续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贡献力量。她介绍,中财大绿金院坚持在可持续金融领域开展前沿研究、推动国际合作、为政策建言献策、强化能力建设,期待未来能够继续与相关国际合作伙伴协同推进政策研究与标准建设方面的学术交流与实践合作,为全球可持续金融治理贡献智慧方案。


David Osborne先生表示,中澳双方在可持续金融领域的政策与实践层面拥有相同的高质量发展目标,并在政府部门、金融机构、智库、高校与产业界等层面持续深化学术交流与能力建设合作。澳大利亚政府于2024年6月19日公布了可持续金融路线图,规划了其实施可持续金融改革的愿景,鼓励金融市场和机构动员资本实现整体经济脱碳。未来,期待各国政府、监管机构与研究机构能够在可持续金融领域加深创新合作,共同营造有利的政策与监管环境,推动全球可持续金融标准和框架的建立。
座谈中,双方围绕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和产品标签、《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CGT)实践经验以及国际社会在提升绿色与可持续金融标准的互操作性等议题进行了探讨。王遥研究员介绍,由中国、欧盟和新加坡共同编制的IPSF《多边可持续金融共同分类目录》(Multi-jurisdiction Common Ground Taxonomy,M-CGT)帮助金融机构、企业、投资者和认证机构等各类市场参与者对绿色与可持续经济活动或资产进行评估、认证和贴标,以统一的绿色分类标准打破区域壁垒,为跨境资本流向绿色项目提供了参考规则和基础,可以为其他国家和地区在编制当地绿色或可持续分类目录时提供参考,并为将来纳入更多经济体的分类目录提供基础。James Hunter先生表示,提升投资者对可持续投资信心的关键是要确保市场上的绿色投资名副其实、杜绝“漂绿”现象,因此,澳大利亚正积极推进绿色和转型相关分类标准建设,涵盖对环境无重大危害的经济活动以及最低保障要求等关键指标,力求为投资者提供清晰、可比的可持续投资价值标尺。
钟锐教授在座谈中表示,国际社会提升可持续金融标准的互操作性,是推进跨境绿色资本流动的关键举措,因此,巩固可持续金融国际合作桥梁至关重要,以协同构建可互操作的可持续金融框架,拓展各国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的互通性。崔莹副院长表示,基于各国持续提升可持续金融分类目录的可比性和互操作性,金融机构也可发挥积极作用,通过推动绿色贷款、绿色债券等可持续金融工具与产品创新,进一步提升各国可持续金融产品和金融市场的互联互通,以满足跨境投资者的需求。
总结发言中,David Osborne先生表示,中澳在可持续金融领域的合作意愿始终坚定。当前,中澳双方正以可持续金融为重点议题积极筹备中澳战略经济对话,以进一步推动跨部门、跨领域的技术交流和政策协作。期待未来通过更多的学术交流与经验共享,不仅可为双方未来深化可持续金融合作奠定基础,也能够更广泛地推动区域乃至全球的可持续金融治理进程。

本次座谈加深了双方对可持续金融发展现状与国际合作路径的理解与共识。中财大绿金院自成立以来,始终高度关注可持续金融领域国际合作,与相关合作伙伴在前沿议题研究、金融产品创新、能力建设经验等方面开展了广泛交流。未来,中财大绿金院将继续通过开展广泛的学术与实践交流合作,助力搭建全球可持续金融学术与政策研究桥梁,为支持全球可持续发展贡献智库力量。
供稿:双碳中心 审核:赵国钦 编辑:王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