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科学研究 > 学术活动 > 正文

“疫情•经济对策•国家治理”专题研讨会专家发言-汪义达: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发布日期:2020年06月17日   浏览次数:[]

按照中央财经大学财经研究院和北京财经研究基地关于“疫情·经济对策·国家治理”专题研讨会有关安排,我主要就以更加积极有为的财政政策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谈些初步认识和思考。

新冠肺炎疫情对我国直接影响主要集中体现在2020年2月份,3月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特别是“震中”转换对世界经济形成多轮冲击,欧美等国家经济基本停摆,生产消费萎缩,一季度主要经济体普遍出现负增长,预计二季度欧美等经济体经济增速降幅可能进一步扩大,世界经济已出现衰退,未来经济走势面临诸多不确定性,主要体现在:第一,当前世界范围内疫情尚未得到有效控制,印度等发展中经济体有加剧趋势,疫情持续时间仍存较大不确定性,世界经济衰退程度还需进一步观察,主要发达经济体生产恢复、消费复苏也存在一些不确定因素,经济复苏走势目前仍难以准确判断。第二,应对政策效果仍有待进一步观察。为应对疫情影响,美欧日等国家纷纷出台大规模扩张性财政政策和力度空前的宽松货币政策,总体是围绕保企业、保就业、保基本民生来设计和安排的,带有鲜明防御性特点,主要聚焦短期纾困,目的是确保现行经济体系稳定,其实际效果取决于疫情控制的时间和效率。第三,疫情冲击导致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受阻。不仅给世界贸易带来明显冲击,还可能与一些贸易保护主义浪潮叠加,推动相关国家基于国家安全考虑主动调整甚至阻断全球产业链和供应链,给今后全球化发展和世界贸易格局带来不确定因素。

综上所述,尽管我国疫情已得到有效控制,国内经济呈现稳中向好态势,但疫情对全球经济短期乃至中长期的影响仍难以判断,我国产业链条、出口外需、经济循环等面临不稳定不确定因素趋于突出,给我国经济运行带来明显挑战,必须扎实做好应对。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更加积极有为,加大逆周期调节力度,有效对冲疫情影响,充分发挥稳定经济的关键作用。

一是统筹财力,切实加强应对疫情防控和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财力保障。一方面,用好财政存量资金,大力调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特别是中央政府部门带头过紧日子,中央本级支出负增长,其中非急需非刚性支出压减50%以上;同时,加大结转结余资金盘活使用力度,以前所未有的力度腾出资金,加强抗疫和基本民生等重点支出保障。另一方面,多渠道筹集和用好新增财力,财政赤字规模比上年增加1万亿元,发行抗疫特别国债1万亿元,地方政府新增专项债券3.75万亿元,比上年增加1.6万亿元,努力增加可用财力,弥补财政减收增支缺口。通过统筹用好财政存量和增量资金,夯实积极的财政政策落实的财力基础。

二是精准施策,全力服务“六稳”和“六保”政策目标要求。打好政策组合拳,从收入端切实发挥减税降费政策普惠性强、操作成本低、信息对称度高、受益对象明晰、落地见效快的优势,坚持制度性安排与阶段性政策相结合的方式加大减税降费力度,重点支持市场主体纾困发展,努力稳企业保就业,预计全年为市场主体新增减负将超过2.5万亿元。从支出端聚焦重点精准发力,全面强化就业优先政策,统筹用好就业补助资金、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专账资金和失业保险基金等支持企业稳岗和重点人群就业工作;支持创新发展和产业升级,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切实缓解地方财政困难,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增长12.8%,新增赤字和抗疫特别国债2万亿元直达市县基层,支持全面落实“六保”任务。

三是突出高效,多管齐下实现积极的财政政策“大力提质增效”。积极创新机制,对于1万亿元新增财政赤字和1万亿元抗疫特别国债,建立特殊转移支付机制,创新资金分配方式,最大限度下沉财力,确保资金直达市县基层,直接惠企利民。强化制度运用,尤其是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将其作为优化支出结构、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效益的重要抓手。加强监督监管,确保财政资金使用规范,政策尽快落地见效。

今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收官之年,要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为“十四五”发展和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打好基础,做好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十分重要。当前我国面临的风险挑战前所未有,必须做好应对各种复杂局面的思想准备和工作准备,统筹推进常态化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加大宏观政策实施力度,努力完成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一方面,要着力抓好现行政策落实落细,确保已出台应急纾困政策落地见效,加强财政与货币、就业、投资、产业、社会等方面的政策协调配合,形成政策合力,实现协同高效。另一方面,要密切跟踪分析全球疫情和经济趋势变化,加强政策预研储备,及时做好应对预案。同时,根据经济形势变化,结合政策实施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完善政策措施,全面落实好“六保”任务,稳住经济基本盘。

关闭